3件大事“直击”楼市,中央较新文件“透露信号”,温暖买房人

搜狐焦点长春站 2020-05-21 08:12:21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纵观各行各业,最不安分的当属房地产。房价上涨的时候,没有买房的刚需们感到苦恼;房价下跌的时候,已经买房的人更加苦恼。所以,房地产市场只要稍有动静,都能引起吃瓜群众的普遍关注。 房价涨跌一方面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,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,前者属于市场基础行为,后者属于调控行为,市场供需对房价影响

纵观各行各业,最不安分的当属房地产。房价上涨的时候,没有买房的刚需们感到苦恼;房价下跌的时候,已经买房的人更加苦恼。所以,房地产市场只要稍有动静,都能引起吃瓜群众的普遍关注。

房价涨跌一方面受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,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,前者属于市场基础行为,后者属于调控行为,市场供需对房价影响表现为根本性作用,调控和城市发展政策对楼市起到有效调节作用。

5月18日中央发布的一份“市场经济发展文件”,对于今后的房地产市场如何发展,主要做哪几件事情,规划出了蓝图和发展方向。3件大事“直击”楼市,中央较新文件“透露信号”,温暖买房人!

1、文件提出,要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。”

我的房产租赁市场究竟有多大?或许很多人不敢想象,根据机构研究数据显示,预计到2023年,房屋租赁市场的总面积将会高达83.82亿,租赁人口达到2.48亿人。接近2.5亿人为租房群体,要知道,我国截止2019年大陆总人口才14亿人而已,在这14亿人当中,就有接近2亿人是依靠租房度日的。

现阶段的住房租赁市场是不完善的,特别是在户籍二元制度下,租房人群和买房人群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城市待遇和福利,最浅显易懂的莫过于买房可以落户、上学、教育医疗资源福利等,租房人想要获得这些权益,简直是不可能的。

在租购同权的制度下,以上这些不可能将便成为“可能”,从2017年开始,租购同权就陆续试点,2019年在北京、上海、合肥等16个重点人口净流入城市铺开试行,这将为房地产市场和买房人、租房人带来新的好消息。

2、推进公积金的改革。

公积金制度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东西,属于舶来品,1991年上海借鉴新加坡的“公积金”制度,设立了我国排名前列城市住房公积金政策。随后各大城市发现这种政策对市场和购房人具有积极的支持作用,迅速铺开到全国范围。

公积金意思很明显,就是解决企业员工买房难问题,共同积蓄一定的储蓄金额为职工未来的买房需求提前做打算。公积金购房者享受商业贷款购房者更高的待遇,例如公积金贷款买房人按揭贷款的利率非常低,2020年的LPR贷款5年期利率为4.75%以上,但是公积金贷款利率依然保持在3%-4%之间,远远低于市场商业贷款利率,买房成本降低成为了很多人期盼公积金的主要原因。

不过,经过几十年的制度沉淀之后,猛然回首,专家们不禁发现,原来公积金使用率其实很低,对房地产市场的正面调节作用并没有那么强,甚至在面对商业贷款买房面前,公积金往往面临着尴尬的局面。例如截止2018年底,我国的公积金总额达到14.6万亿元,提取总额只有区区8.8万亿元,缴存余额达到了5.8万亿元,使用效率很低。

专家黄奇帆和董明珠前不久就提出了“取消公积金”的说法,在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探讨声音,有人认为这不符合买房人的利益,也有人支持认为本来公积金的作用就很小了,取消与不取消没有差别。人民日报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撰文《取消公积金,特别跟老百姓利益相悖》表达出了一个观点,公积金制度确实有一定不足,但是不能贸然取消,这不符合买房人和百姓的利益。

所以,这一次的公积金改革,估计也会从缴纳、提取、使用、权益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,而非贸然取消。让公积金继续为需要的人带来福祉。

3、探索城市群内户口通迁、居住证互认制度。

在这里要着重提一下“居住证互认”,指的是城市圈或者都市圈内,一个人办理的居住证可以相互承认和使用,外来人士在本城市群未获得本地户口之前,如果想要在本地办理任何事情,一个较大前提是在本地办理居住证(用以证明自己长期居住于此),而在之前的时候,如果这个外来人换了一个临近的城市办事,有需要重新在这座城市办理一个居住证。

虽然说居住证比起暂住证,已经具有很大的提高,不仅办理流程简单、而且用途更加广泛。但是依然无法满足现在流动性社会的人员办事需求。正如王石所言,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流动性的社会,今天你可能居住在这里,但是明天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你可能要居住到另外一个城市,换工作地、换房子、租房子相对简单,但是要频繁办理居住证就显得繁杂不堪。

而随着“居住证互认”的到来,这种办证复杂的局面或许将得到好转,在同一个城市群内部,户口可以便捷流转、居住证可以畅行,不仅为人才流动打通渠道、而且可以促进城市之间互联和带动效应,真正形成城市群竞争力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