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利率,重提货币化安置,这个城市在地产圈干了件大事

搜狐焦点长春站 2022-03-02 14:23:43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郑州,在过去的2021年有多难,相信全国的朋友应该都清楚,郑州的720超级洪水加上多轮疫情的肆虐,让整个郑州遭受巨大的打击,造成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是,没人敢消费了。

郑州,在过去的2021年有多难,相信全国的朋友应该都清楚,郑州的720超级洪水加上多轮疫情的肆虐,让整个郑州遭受巨大的打击,造成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是,没人敢消费了。

作为大宗消费品的房子更是如此。

为什么是河南郑州?

春节前后,豫系房企经历了集体的放长假,集体大规模裁员,大量员工讨薪,就连全国知名的建业地产,也爆发了危机。河南房企的集体趴窝,是跟重仓郑州房地产市场有密切关系的,而郑州房地产去年的表现,可谓是非常难看。

 遭遇了难得一遇的水灾,让很多房企的售楼处关闭了很长时间,而且导致的工期延误以及水灾损失,更是难以估量。比如,建业发的那封求救信里面,就讲到自己的足球小镇项目,就因为水灾导致损失在40亿元以上。后来,郑州又遭遇了疫情,销售一度又受到了长时间的影响。

  就这两个因素,导致整个郑州去年的销售金额,比2020年同期下滑了超过22%,而销售面积,更是下滑了约25%。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,重仓郑州单一市场的河南房企,无一不困难重重。因此,在摆在眼前的困难面前,郑州确实需要比其他城市做得更多,这是郑州的独特之处。

 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看,郑州的做法可能在全国,不具有广泛的操作价值,在其他城市如法炮制的可能性偏低。但是从今年二月份的销售数据来看,比今年1月份又有很大的下滑,各地政府都还是面临很大的压力的,毕竟当下的政府一切开支,还是离不开土地财政。

 郑州做了什么?

3月1日,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了《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》,涉及房地产的19条相关法规,在地产圈内引发了相当大的震动。这里面的文件精神,有很多层意思,当然就差直接说要拯救房地产了咱就不提,单单说说这些事。

      一是二手房买卖,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提供票据,如果没有提供的,可以按没有票据,按核税价的1%赚征收个人所得税。这一点可谓是直接利好二手房交易的,以前郑州市仅次于北京的,严格执行20%个人所得税的城市,个人买卖住房都会考虑这方面的税。税负间接降低后,无疑会大大刺激郑州的二手房交易。

      二是老人投靠子女和近亲属的,允许投靠的新家庭,再购买一套住房。这个口子就开得有点大了,实质上市放松限购了,这是郑州迈出的一大步。这对于短期增加市场购买力,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。

      三是有一套住房,并且结清了贷款的,再次购买住房用于改善的,可以去拿首套房的标准给予贷款政策,降低了首付比例。以前有房的购房者,再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,都是60%,现在直接下调到了30%,这个刺激作用可想而知。

      四是要求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,鼓励机构对困难房企展期、续贷,缓解大家的资金压力。

五是推行货币化安置,鼓励群众购买商品房,并且采取政府回购、回租等方式,盘活转化为保障性租赁住房、 共有产权住房。

郑州在此背景下出台“楼市”政策,对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,类似“救市”情况后续或许也将在其他城市出现。

 哪类城市大概率会跟进?

整体来看,压力二三线城市为市场减压的需求较为强烈,大致可以分为三类。

首先,房地产库存高企、去化周期超24个月的压力城市。比如,30个二线城市中,哈尔滨、大连、兰州、长春、呼和浩特和青岛库存消化周期已超过2年,以北部内陆城市居多。而三四线城市形势更为严峻,整体去化周期也高达21.09个月,66城中有32城去化周期在20个月以上;

第二类,土拍流拍率过高且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城市,这类城市放松的动机更为强烈;

第三类,房价下滑过快的城市。为了减缓市场下行压力,扭转房价看跌预期,这类房价下滑过快或者落地“限跌令”的压力城市更有必要托底楼市,且救市政策力度或将更为强劲。

从“政策”的内容来看,主基调仍然是以稳定市场为主。需求端限购方面可调整空间较小,主要围绕调整首付比例,调整“认房又认贷”为“认房”或“认贷”,以及货币化安置等方面。供给端的调整或将多一些,比如土地出让规则、房企减负方面。

2022年各地依然延续“因城施策”的政策思路,郑州此番“救市”对于市场预期的恢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,后续将会有更多城市由于市场下行压力而采取放松调控甚至“救市”的动作, 当前房地产市场依旧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,行业仍处于筑底修复阶段,接下来三四月能否实现“小阳春”,这对行业信心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否则市场仍将继续以观望为主。(本文综合 丁祖昱评楼市、地产观察等)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